本文目录
技术1、耳木起架管理必须要协调好耳场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但是水分管理是增产的关键。这时要求干干湿湿的外界环境,头两天早晚要浇足水分,以后根据情况适当浇水,一般在晴天多浇水,阴天少浇水,雨天不浇水,每次浇水时要细雾状,巡回浇,全浇,浇足,使耳木吸足水分。天晴温度高时,应早晚喷水,避免在阳光强烈的中十浇水,以免造成烂耳。耳场空气中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为宜。这样10天左右子实体便可长大成熟。
技术2、黑木耳每潮收后应停止浇水,让阳光照射3-5天,使耳木表面干燥,氧气从裂缝进入,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并向耳木更深的部分蔓延生长。然后再浇水管理,大约经10-15天,可采收二潮木耳。
技术3、木耳的越冬管理段木栽培黑木耳时间较长,一般是一年种三年收,当年初收,翌年大收第三年尾收。每年秋末冬初,气温下降,菌丝生长缓慢乃至休眠,停止出耳,即进入越冬期。这个时期的管理方法是将耳木集中,仍按“井叠式”等堆放在清洁干燥处,上面覆盖草或树的枝叶保温保湿,防止严冬低温危害菌丝,若天气干燥应向耳木上适当喷水保湿,到来年春天气温回升后,耳木上发生耳芽时,再散堆上架,精心管理,待成熟后采收。
自然生长的木耳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在树皮下形成扇状菌丝体。
人工培育的一般都是用木头(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一般是新伐下来的木头,制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上面钻孔,植入菌,即可生长出来。
当木耳颜色由深转浅,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子实体腹面产生白色孢子粉时,即可于晴天早晨有露水时及时釆收。
人工培育的一般都是用木头,但不是枯木,一般是新伐下来的木头,制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在上面钻孔,植入菌,就能生长出来,然后采摘上市。
1、培养条件
黑木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适宜,河南省卢氏县就是因为良好的天然环境造就了卢氏黑木耳为其地理保护产品。
2、椴木栽培
椴木打孔接种法,这种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产量大大提高。但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周期,绝对产量仍不高,每根1米长、直径为10~13厘米的优质木段,3年仅产100~150克黑木耳,还常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而减产。
3、塑料袋地栽
该技术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使黑木耳栽培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木屑、秸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